猪场常见的消毒工作误区
来源:猪业科学,中国知网 | 作者:鲍建军,黄健,王维,李其松,吴春阳,王胜 | 发布时间: 2019-06-25 | 1144 次浏览 | 分享到:

1没有对症消毒药的概念

疫苗针对防控的病原是限定的,消毒药似乎是广谱的,但实际上不同的消毒药对不同的病原杀灭比例也存在着极大差异,选择消毒药也需要根据消毒对象病原不同,选择合适的产品、稀释比例、使用剂量、作用温度和时间等才能有效。

1.1忽视用药量的概念

在养猪生产中,消毒除了要重视准确的稀释比例外,养猪从业者往往忽视消毒药的使用总量问题。如一栋舍无论是准备空舍还是存栏,消毒前需要配制的消毒液总量是需要科学计算的,一般空舍消毒按地面面积 ×2.5 作为整栋舍的面积 ;针对所有建筑表面(包括墙面、天花板)每平方米用配制好消毒液300 m L。有生猪存栏的栋舍带猪喷雾消毒按地面面积计,每平方米用量 40 80 m L(根据温湿度及雾滴大小调整用药量)。

1.2忽视影响药效的因素,错误用药

猪场消毒效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病原的种类、消毒剂的种类、使用剂量、作用时间、环境温度及有机物污染等,若不正确对待和掌握这些因素,会导致猪场消毒效果流于形式。影响因素越复杂,消毒工作就越困难,原因包括 :1)消耗剂量增加 ;2)作用时间延长 ;3)微生物彼此重叠,加强了机械保护作用。例如 :卫可消毒剂已被证实在低温(4℃)、硬水存在和有机物干扰下杀灭各种病原的使用剂量和作用时间,针对口蹄疫病毒(FMDV1 200 稀释,1 min 即可灭活,而 1 1 800 稀释,需 30 min灭活。研究发现,在 1 100 稀释5 d 后,30 s 内仍可灭活口蹄疫病毒。

2高效消毒剂≠在畜牧生产中有效的消毒剂

化学消毒剂按作用水平可分为 :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和低效消毒剂。然而定义的高效消毒剂(能杀灭芽孢能力)并不是养猪生产所重点关注的,因为猪一些灾难性的疾病主要是病毒引起的。例如,戊二醛在消毒剂分类上是高效消毒剂(因为 2% 戊二醛 30 min 可以杀灭破伤风的芽孢);但是在养殖场,细菌芽孢并不是杀灭的主要目的。如某消毒剂(15% 戊二醛+10% 苯扎氯铵)针对口蹄疫防控的稀释比例为 1 80,实际生产中如使用 2% 的低浓度戊二醛针对口蹄疫病毒的稀释比例很显然会更低,不能因为戊二醛是高效消毒剂,就认为口蹄疫病毒很容易被戊二醛灭活。对戊二醛消毒剂同样要考虑微生物种类、p H 影响、非离子和阳离子添加物的增效作用和温度的影响。

3不了解产品主要成分和特性,

盲目使用

3.1盲目使用消毒产品,不了解产品特性

很多养殖人员没有自己的判断,一方面不了解产品性能,另一方面又不结合本场具体情况而盲目使用消毒产品,导致消毒效果较差,甚至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如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70% 的酒精杀菌效果优于 96% 以上酒精,因此消毒时请按说明书进行配比使用。环境温度也是衡量杀菌 ( ) 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尽管基于戊二醛的复合制剂也许能够对其耐药性菌株产生功效,但也是在比较温暖的环境(20 ℃以上)下发挥其消毒作用。

3.2用刺激性强的消毒药进行带猪消毒

该类消毒药若使用不当会造成人员和猪只的眼睛、呼吸道黏膜受刺激,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皮肤的腐蚀。对圈舍地面消毒后,如刺激过大还要进行消毒后的处理工作,否则残留物会造成猪只的蹄爪和皮肤受灼伤,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例如,过氧乙酸又叫过醋酸,急性摄入可导致口腔、咽喉黏膜的灼伤,长期接触可导致猪只肺部水肿等炎症。

4消毒前不进行清洁工作

猪只的栋舍存在大量有机物,如排泄物、血渍等,这些有机物是病原微生物繁殖的最佳场所。消毒药与有机物中蛋白质结合,药力被严重消耗,影响消毒效果。消毒产品的主要化学成分与病原微生物直接接触后才能产生有效杀毒。猪场消毒前应先将可移动器械运至舍外清洁 ;舍内清洁按从屋顶由上往下、从墙壁至地面的顺序进行,使用专用的泡沫清洗剂也是必需的(可有效解决有机物对消毒药的干扰),再用高压水枪冲刷干净,干燥后再进行消毒。

5消毒管理不规范

许多猪场的消毒工作没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或者有制度也只是摆设,工作人员忽略消毒工作在养猪生产中的重要性,并没有科学、规范的消毒方法,实际生产中更多的是怎么简单轻松就怎么消毒,消毒方式单一且不合理,无法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使得猪群疾病频发,间接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即使消毒剂再高效,也无法体现其优异杀菌性能,无效的消毒方式致使猪场消毒无效。

6混淆针对细菌和病毒的消毒效果评价方法

细菌和病毒是 2 种生物结构截然不同的微生物,因此针对细菌和病毒 2 种微生物的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也大相径庭。在实际生产中,大家用消毒剂杀灭细菌的效果来评价其杀灭病毒效果也是一个在猪场消毒工作的重要误区。养猪场常见的针对细菌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空气消毒效果评价、饮水消毒效果评价和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评价等;针对病毒消毒效果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评价法和细胞培养评价法,前者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Real-time 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等,其特点是对构成病毒的某一稳定成分进行定量测定,根据相应指标反映消毒对病毒的灭杀效果。而后者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消毒剂对病毒消毒效果的方法,是通过建立病毒易感细胞模型来检测消毒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病毒的分离始终是病毒检测的“金标准”。吴云鼎等以及 Suarez 等 在研究评价多种消毒剂对流感 H7N2 病毒消毒效果时,发现经过酚类消毒剂消毒后,利用细胞培养法未分离出病毒,提示样本中已无 H7N2 活病毒,但是经实时定量 PCR 仍然可以检测到病毒核酸。这可能是由于酚类消毒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破坏病毒外部结构,而不是破坏遗传物质,从而导致 2 种不同的检测结果,此刻若仍以实时定量 PCR 的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则会使大家误认为消毒剂未杀灭病毒。因此,在有实验条件和专业人员的情况下,猪场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以达到客观评价消毒对细菌和病毒杀灭效果的目的。

消毒只是猪场控制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不是防止疫病的唯一措施。在养猪生产中还是要做好隔离、免疫、营养和精细化的生产管理等综合性工作才能有效地防控疫病。

参考文献(略)。